“計算機課程選課,選哪位老師好呢?”“當然選女神王楊老師,她有耐心,也很認真!”“顏值、內涵、才華,她都占齊啦!”……一到開學選課的時候,王楊的課總是被秒搶。
王楊是西南石油大學眾學生眼中的“女神”教師,之所以這么受學生的歡迎,除了高顏值之外,是因為她總能讓學生愛上計算機課,用學生的話就是“明明可以靠顏值,偏偏要靠實力。”
人物視頻鏈接:https://v.qq.com/x/page/g3149k9keg7.html

努力上好每一堂課
“來,同學們,請拿出你們的手機,掃一掃第25頁的二維碼,然后點擊播放視頻……”當其他課程不允許學生使用手機時,在王楊的計算機課上,學生則必須借助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才能完成課程學習。
王楊剛接觸教學時就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,很多同學可以一整天坐在計算機面前玩游戲、逛貼吧、刷微博,但是一旦學起編程、C語言的時候,就皺起眉頭,表示不喜歡學,不愿意學。

王楊的翻轉課堂
但盡管如此,王楊上課也從不用點名,不擔心課堂紀律,她要讓學生真正地喜歡上計算機課。“我的秘訣就是把講授的知識內容和生活中的實例聯系起來。”為此,她備課總是要花上其他老師的幾倍時間。
有次王楊上程序設計課,發現一個男生在偷偷玩游戲。之后,王楊開始教學生用編程知識編寫憤怒的小鳥、超級瑪麗等游戲程序,同學們對此產生了很大興趣。
在王楊的記憶中,還有一個情景讓她難以忘懷。王楊看到一對父母帶著兒子來報到,一家人穿著樸素近乎寒酸。父親從衣服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沓皺皺巴巴的鈔票,點了又點,拿給兒子去繳學費。這給了王楊很大的感觸,讓她明白了作為一個教師所肩負的責任,也讓她愈發地努力上好每一堂課。
就在她被全校師生票選為最受學生喜愛教師、師德標兵的時候,一封信讓她陷入了深思。
“在19世紀的教室,用20世紀的知識,教授21世紀的學生,學霸以wifi的速度聽著,學渣當場掉線……”這是在2013年的畢業季,一位畢業生通過電子郵箱發給王楊的信。

王楊正在上翻轉課堂
在信中,這名畢業生對大學課堂的“評價”讓王楊感到震驚:原有的教學模式已留不住學生的心,尤其是更新迭代很快的計算機領域。“要賦‘后浪’無限可能,作為教師,我們就要做時代大潮‘前浪’。”2013年,王楊開始了一段艱難的改革探索之路。
教學改革并非一帆風順
改革如何破局?西南石油大學是一所地處西部、具有石油行業特色的高校,計算機學科方面的教學資源十分匱乏和落后。于是,王楊決定從改善教學資源方面入手進行教學改革。
2014年,王楊參加了中國計算機教育慕課聯盟第二屆大會,作為“菜鳥”,在大會上她大開眼界:東部高校和國外高水平大學豐富和大量優質的教學資源,讓她羨慕不已。

王楊在中國國際遠程與繼續教育大會發言
為了給學生引進更多的優質資源,常年周末在外出差“取經”成為了王楊的生活常態。為不影響正常的工作,她只有選擇周末出差。忙碌的時候,女兒一個月都看不到媽媽的身影,但是這個身影卻經常出現在北大、哈工大、北理工的校園里。五年下來,王楊走遍了大半個中國,行程單也裝滿了兩箱子,川航的地勤人員也認識了這位走起路來像風一樣的女教師。
在王楊的努力下,西南石油大學加入中國高校計算機教育MOOC聯盟,獲得了大量優質的慕課。課程資源問題解決了,就在王楊以為改革可以一帆風順地推進的時候,新的問題又來了。
由于東西部教育水平、高校間生源質量的差異,高校間教學目標不一樣,引進的優質慕課課程出現了“水土不服”。
一個學期還沒有結束,王楊發現,注冊慕課的學生雖然很多,但能堅持到底并獲得證書的比率卻很低。慕課學生流失率很高,這讓王楊有點意外。而在傳統課堂中,這種現象是不可能發生的。

王楊與學生在一起
學生告訴王楊,“剛接觸慕課平臺看到海量優質課程的時候,我們十分興奮,也激起了我們莫大的學習欲望。但幾周以后隨著熱情褪去,加上沒有真實教師言傳身教,一旦遇到困難或學習繁忙,就會拖延,慢慢地很多同學也就放棄了。”
不少學生在課后走到講臺上向王楊大吐苦水:“課程太難了,根本聽不懂啊,您一提問空氣都忽然安靜了”……重重困境讓王楊倍感迷茫,而當年的教學評分也比往年較低,這讓王楊分外沮喪,愁得“發際線都倒退了一大截”。
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
可這些困難并沒有讓王楊的改革止步。為解決這一問題,經過深入研究,王楊決定引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·福克斯教授提出的SPOC(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)概念,大膽引入“慕課+SPOC+翻轉課堂”的“融合式”教學理念,并在全國率先構建出基于跨校課程組的混合式教學新模式。

王楊與學生在一起
在思學樓BC501教室里,王楊把68個學生分成7個討論組,以擊鼓傳花方式,開展主題發言、討論,甚至是辯論。在整個課堂上,學生匯報和討論是主角,王楊的引導和點評則是配角。
“真沒想到,大學課堂還可以這么‘玩’。”學生張杰剛開始覺得蠻有意思,但慢慢地發現,要想學好該課,還真不容易。因為,除了線下作業要完成外,還要認真準備慕課的線上預習,“不然,到了課堂上,就只能成為啞巴和聾子。”
下課后,張杰還通過在線測試網完成課后作業,通過拍視頻或者拍照方式,將完成的作業上傳到課程學習平臺。
“必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,只有這樣才能賦予學生自學能力,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能力。”王楊說。
為了鼓勵學生交流及分享學習經驗,王楊和團隊在課程平臺上設計了獎勵機制,根據課程完成度與平臺活躍度等,學生可獲得不同積分,累計積分將納入平時成績。
張杰還發現,在這種新教學模式下,要想靠考前突擊拿到課程高分是不可能了。“因為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比例還不到三分之一。”

王楊在中國高校MOOC聯盟大學計算機課程MOOC+SPOCs的翻轉課堂實施經驗交流會發言
“學生的作業也不再是大量文庫的復制和粘貼,有了更多思考和觀點,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深入學習。”計算機科學學院副院長劉忠慧副教授介紹,“改革試點的《大學計算機基礎》課程的平均成績,比改革前該門課程平均成績提高4.8分。”
作為教學改革負責人,王楊組織課程組開展了5屆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翻轉課堂實踐,規模上和規范上都為全國之最。也正因此,王楊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、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、全國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優秀案例一等獎等多個教學成果獎項。(楊靜文 曹正 皮璟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