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初冬時節,金色的銀杏漸漸染滿校園。回顧12年從教經歷,從青澀的畢業生轉變為成熟教師,一路的成長與經歷讓我深刻理解到,教書育人是本質工作,堅守初心,要以學生為本。
編程能力是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必修基本功,《程序設計基礎》是第一門編程課。近年來,我欣喜地看到,多數學生已擁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經歷,部分學生更具備了良好的編程經驗。然而,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:學生間的基礎差異格外突出,而每一個學生又是滿懷期待來到課堂,如何在同一課堂中適應不同類型的學生,讓大家都能獲取所需?
學生的需求是教學改革的最大驅動力。我和課程組一同采用混合式教學方式。一方面,組建層次化的在線學習資源以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;借助在線判題系統形成快速的學習評價與反饋環節,降低學習成本;以此為基礎形成“學生多練、教師精講”的教學方式,使課堂受眾群體更加多元化。另一方面,采用“分組匯報”互動環節,均衡各組實力,引導組內有差異的學生共同完成有質量的匯報任務,促進學生能力的正向流動。此外,引入一些經典或前沿性的實際案例,提升學生對課程的理解:程序設計不僅僅是刷題,更重要的是結合領域知識解決科學或工程問題。
學生最終會走向社會,培養實際工程能力顯得尤為重要。為此,我積極鼓勵并指導學生參與各類院校級科技活動、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、學科競賽等,強調以訓促教、以賽促教的目標導向;設計并引導學生完成一系列“跳起來摸得著”的階段目標,循序漸進地減小理論學習與實際需求的差異,以使學生能平穩地從課堂過渡到行業。
回想起多年前的一次畢業設計,遇到這樣一位同學:他成績平平,但為人本分且踏實,主動承擔了一個難度較大的選題,并按照要求完成設計目標,最終獲得了校級本科畢業設計優秀論文獎。這是他在校期間唯一的一次獲獎,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期。臨別之際,平時不多言語的他留給我一通長長的感謝電話。對于我,這只是一次普通的指導,但對善良的學生而言,老師的點滴培養會永遠銘記在心。
從教以來,學生深深淺淺的期待一直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。守教書育人之初心,堅持以學生為本,讓學生成才,也使自我成長。(計科院網絡空間安全教研室 梁曉)